•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025920705/2025-00041

  • 文件名称:

    2025年金华“三农”工作要点

  • 发布机构:

    金华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2025-04-02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2025年金华“三农”工作要点

    日期:2025-04-02 11:06:37 来源:金华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2025年,我市“三农”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标《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和省委“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的要求,进一步打开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通道,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金华“三农”力量。总体目标是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坚持“夺鼎、创园、强链、建区”四轮驱动,力争在“稳产保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民增收和人才引育”等五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努力打造“八婺乡村产业、农机产业集群、农业科创中心、共富市集带农、农创客高地和重点领域改革”等六大具有金华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一、聚焦“三大差距”,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一)聚力“强城”提能。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激发山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县域协同均衡发展。持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大力支持武义、磐安高质量发展,加快飞地经济、绿色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布局,推动武义制造业和磐安农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

    (二)推进“兴村”提质。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对全市2841个行政村,按整治、融合、撤并等五种类型科学划分,明确发展方向。持续关注小乡小村发展,特别是145个常住人口在200人以下的偏远行政村和201个饮用水源保护地内村庄,通过不断迭代政策,变“下山脱贫”为“下山共富”。围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宜居宜业、文明善治、共同富裕水平,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加快打造和美乡村金华样板。

    (三)加强“融合”提效。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健全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加快水、电、气、路网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七优享”工程在农村落地落实,共享城乡公共服务。

    二、强化“夺鼎、创园、强链、建区”四轮驱动

    (一)“夺鼎”拉动指标。全力夺取“神农鼎”。重点抓好4个关键核心指标增速争先进位,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3.5%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7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以上、城乡收入倍差同比缩小0.03,力争4大指标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创园”联动发展。提升“1+9+13”农业产业平台能级(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农业产业强镇),新增认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全力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强链”推动增幅。在育强全市16条10亿级“土特产”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新增1条10亿级产业链、提升3条产业链至20亿级,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增幅8%以上。

    (四)“建区”带动共富。全速推进30个和美乡村先行片区和100个重点提升片区建设,争取完成先行片区建设10个,实施产业分红项目、“飞地”抱团项目等共富帮扶项目50个以上。

    三、实现“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聚焦守好“农业基本盘”,全力在稳产保供上取得新进展。一是提高“米袋子”保供能力。围绕“点上创建、耕地质量、品种更新、技术集成、高效农机”五个方面,全面推进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夯实粮食增产根基,提升粮食总产量,全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26.9万亩、产量49.5万吨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9.47万亩。二是强化“菜篮子”产品保供。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持续提振养殖信心,确保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9.6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稳定在555家以及上。强化高山蔬菜、设施蔬菜、特色蔬菜等基地培育,确保蔬菜种植面积76万亩以上、产量120万吨以上。新增“稻+”产业面积1.5万亩以上。三是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大力发展智慧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智慧种养基地20个以上,新增认定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5个以上。实施老旧标准农用设施大棚更新换代,提升大棚7000亩以上。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模式,力争创建省级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4个,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

    (二)聚焦打好“特色农业牌”,全力在创园强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抓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谋划实施园区产业发展项目167个,年度投资45亿元,将园区建成现代农业样板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二是抓主体培育。抓龙头企业培育,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抓加工能级提升,积极培育招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构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有效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新增建设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三抓农业品牌推广。持续健全“1+N+X”(1是“金农好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N是地理标志品牌,X是企业品牌)品牌培育体系,组织开展金华优质农产品进京赴杭推介活动,争取入驻省级机关20家以上,扩大影响力。新增绿色食品40个以上,新增入选省级农产品品牌目录10个以上,“金农好好”品牌销售额140亿元以上。四是抓农产品出海。制定实施“一县一策”“一企一策”工作方案,开展“一对一”菜单式帮扶,优化海关“绿色通道”,推进跨境电商发展,扩大出口企业规模,新增建设出口基地4个以上,农产品出口超15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五是抓国企及金融赋能。与省农发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国企、央企赋能,在公共基础设施、农事服务中心、冷链仓储、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国企主力军作用。健全农发行、农行等金融机构与党委农办工作例会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六是抓农业总部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农业总部经济新模式,以种源、种业、设计包装、销售等环节为重点,推动生猪、茶叶、奶牛乳制品、鹌鹑、珍珠等总部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迈进。

    (三)聚焦绘好“和美乡村图”,全力在片区建设上打造新标杆。一是推进两个片区建设。全力建设和美乡村先行片区,推广大李祖片区共富联盟抱团发展模式,实施各类项目180个以上,年度投资10亿元以上,着力发展片区产业,注重业态植入,加强运营管理,打造“三农”领域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加快重点提升片区建设,设置公益性岗位1000个,布局来料加工点、“残疾人之家”、“共富工坊”等就业平台,带动农民就业5000人以上,推动农民就近就业。二是推进三大行动见行见效。不断拓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覆盖面,年度完成农房改造1.8万栋、管线序化村50个、村道提升村432个。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要求,逐步建立属地政府管理为主、产权企业协作的常态化机制。因村制宜优化村“二次四分”或“两定四分”分类模式。优化易腐垃圾处置终端布局,综合推进原有站房的整治、提升,实施阳光堆肥房技改12个、资源化站点改造12个。三是赓续传承乡村文化。实施好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加快推动古建筑活化利用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组织做好武义灵芝-铁皮石斛栽培系统、浦江上山稻作文化系统等申报第八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高第七批全国农遗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探索婺剧与乡村文化结合的路径,组织开展乡村健康跑、篮球赛(村BA)、气排球(村VA)、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文化+体育+音乐+美食……”等多元植入,打造更多个性化村庄IP,为乡村吸引更多人气。四是深化美丽田园建设。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持续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割、收、运、储、用、管”全链条管控机制,开展省级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建设和秸秆产业化利用主体培育,秸秆离田利用率达到35%。五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总结和推广“后陈经验”和“小微权力清单”等先进经验。迭代清廉村居建设行动,深化“三清一促”,80%以上村居达到清廉村居建设标准,打造10个精品点。

    (四)聚焦写好“共富大文章”,全力在强村富民上探索新路径。一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纵深推进“千团联千村”行动,规范提升和推广强村公司、片区组团、“飞地”抱团、众筹持股等有效发展模式,完善“村集体+强村公司+专业团队”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元稳健经营、理性投资开发、共赢长效发展,实现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行政村基本覆盖,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稳定在70%以上。二是开辟乡村运营路径。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双激活”新路径,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年度新增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5000宗,培育打造10个盘活利用典型案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村集体+投资方+招商运营公司+产业运营联盟”的运营模式,把村庄品牌打造作为村庄运营的重要着力点,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三是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制度。推广浦江“三分六统”模式,健全“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加大龙头企业对小农户、家庭农场的联结带动,引导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建立高效流通体系,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农特产品”等新业态。四是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推广“以工代赈”,优化政府投资项目选工用工机制,以“劳务”代“赈济”,实施项目100个以上,带动农户不少于8000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做大来料加工产业,带动“家门口”就业15万人,发放来料加工费18.5亿元以上。开展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训各类人才6000人次以上。

    (五)聚焦育好“八婺农创客”,全力在以才促兴上展现新风采。一是做大乡村人才矩阵。将乡村人才纳入市委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启动市级乡村振兴卓越人才培育,新增现代“新农人”2.5万人以上(其中农创客1900人、乡村工匠300人)。深化体制外基层农技人员共招共培共用试点,积极探索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二是建强培育孵化平台。深化“四链整合”集聚区和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推动人才与项目一体布局、产业与人才相互赋能、人才与资源双向奔赴,新增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先行县1个、“四链整合”集聚区1个,建成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5个以上,实现农创园县(市、区)全覆盖。三是打造“三农”铁军。大力弘扬“六干”精神,开展“干部转作风、业绩大提升”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五强五提高”(强统筹,提高工作协同力;强谋划,提高工作主导力;强学习,提高工作创新力;强担当,提高工作攻坚力;强政治,提高工作聚合力),着力打一支造政治坚定、纪律严明、务实创新、奋勇争先的“三农”铁军。

    四、加强安全保障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的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紧盯农业农村领域有限空间、农家乐、农机、渔船、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不发生较大农业安全事故。开展农业农村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持续提升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