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农业局关于印发《金华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2025-04-23

朗读
金市农通〔2016〕92号
金华市农业局关于印发《金华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农林)局,义乌市农合联,金华开发区农办,金义都市新区、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相关责任单位,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金华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局党委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金华市农业局
2016年8月29日
抄送: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
金华市农业局办公室 2016年8月29日印发
附件
金华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必然要求。为加快推进我市—十三五"期间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实施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该规划与《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金华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相衔接,是指导全市—十三五"期间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背景与基础
(一)发展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连续在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做出专门部署,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十二五"期间,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省农业厅制订发布了专项行动方案,按照—减量、清洁、循环"的要求,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化肥农药减量等工作,全省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13年底,我省启动—五水共治",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提升,以及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三大工程,逐步实现农业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2015年,省政府和农业部签署了《关于共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合作备忘录》,我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我省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金华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也非常重视,—十二五"期间,我市结合—五水共治",以—十百千万"推进行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清洁田园推进行动和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等四大行动为重点,全力推进我市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并取得较大成效;《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推广种养、农牧、林牧等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构建农业循环产业链。《金华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建设—双高"农业强市作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指出要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总体目标,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和机制建设。
(二)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通过理念提升、政策完善、平台搭建、机制创新等举措,生态循环农业各项建设工作得到积极推进,我市各地基本构建起—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体系,为—十三五"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根据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我市先后出台了《金华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十大行动》、《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金华市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金华市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推进金华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为我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推动我市生态循环农业有序发展。
2、示范创建有序实施。按照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建设思路,—十二五"期间,我市认定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兰溪市、磐安县),示范企业10个,初步构建起县域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主体小循环的示范引领体系。2015年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工作启动后,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的总体目标,我市又启动新一轮示范创建工作。
3、养殖治污扎实展开。按照—禁养区全面退出、限养区只减不增、宜养区生态发展"的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完成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的关停、搬迁、拆除任务,并基本完成保留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全市共关停、搬迁、拆除畜禽养殖场(户)13561家。截至2015年底,我市完成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上2979家养殖场治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其中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达标验收2929家。—十二五"期间共落实生态消纳地115.42万亩,累计利用沼液750万吨,浦江、兰溪、金东、婺城等地建成了沼液异地配送服务体系,配套沼液槽罐车,有效缓解了区域内种养分布不平衡情况。
4、农药化肥用量逐年减少。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及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广力度,完成化肥农药减量任务。每年编制《金华市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完善了商品有机肥补贴政策和运行模式,有效促进了有机肥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有机肥生产提质扩量。—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505万亩次,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14928吨;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228.1万亩,2014-2015年期间减少农药使用量507.9吨。通过推进有机肥代替化肥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广,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对减少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5、秸秆综合利用得到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全面开展,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利用,建立了一批秸秆利用示范主体和企业;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金华市控制农村废气污染专项实施方案(2014-2017年)》等政策,以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我市累计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558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包括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工业化、基料化等)447万吨、炊事利用47万吨;2015年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5%。
6、积极探索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十二五"期间,我市各地农业部门开展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调研、试点,初步制定了实施方案;确定婺城区医药固废处置中心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解决了回收农废去向难题,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对县级政府的考核。—十二五"期末,我市东阳等地试点启动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工作。
7、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我市结合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广沼气发电、沼气集中供气、沼液肥料化利用、太阳能光热及光电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畜禽养殖场厌氧发酵池38.5万立方米;田间沼液储存池19.6万立方米,铺设沼液输送管网71万米;安装纯沼气发电机组41台、装机容量2729千瓦,建成沼气集中供气利用村40个、1527户;推广太阳能光热利用面积达101.96万平方米、光伏并网发电31192千瓦。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的提高,2015年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8%。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以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整洁田园、美丽农业"和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双高"农业为目标,以物质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优质化为重点环节,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内部结构,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牧(渔)对接互利、废物循环利用、物流配送便捷,因地制宜实现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加快形成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突破传统农业思维,进一步开拓视野,充分利用金华优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挖掘优势产业潜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打造富有金华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二)发展目标
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到2020年,我市农业基本实现产业绿色发展、生产清洁可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和制度机制创新。
1、产业绿色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比例。示范带动推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2、生产清洁可控。规范使用养殖饲料和添加剂,巩固养殖场治污成效;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配方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
3、资源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广应用集约、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提高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利用率。
4、环境持续改善。打好治水、治气、治土组合拳,提高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农业—两区"土壤清洁率、尚清洁率,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
5、制度机制创新。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基本构建法律约束、政策引导、市场运行、主体自觉的制度体系和常态化运行机制。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围绕我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目标,实施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与提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农业节水和—三品一标"推进等九大工程,构建五大发展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创新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二是推进畜禽业生态养殖和种植业肥药减量增效,全面实施废弃农药包装、农膜和肥料包装的回收处置,实施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控源治污体系;三是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食用菌种植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资源再生体系;四是集成推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先进实用技术和智能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五是建立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绿色生产的准入评价机制和绿色管控的法律约束机制,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法规制度体系。
(二)重点工程
1、产业结构优化工程。一是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布局,严格落实—禁养区全面退养,限养区只减不增,宜养区生态养殖"制度,严格执行养殖量和排泄量—双控"标准。生猪养殖主要布局在婺城区、金东区、市开发区、兰溪市、武义县等区域;奶牛养殖主要布局在婺城区、金东区等区域,家禽养殖主要布局在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武义县、磐安县等区域。二是推进农牧深度融合,一方面按照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重点加快在农业—两区"和旱粮基地内布局发展养殖业,创新农作制度,努力实现农牧业就地结合循环发展;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部分购买服务、养殖户承担部分治理费用、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运作的模式,对养殖粪污的收集、治理、资源化利用进行市场化运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市场化机制牵头县域有机肥加工、养殖治污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三是打造特色产业带,结合各地农业特色,集中打造粮油种植、特色精品水果、保障型蔬菜、优质茶、中药材、食用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等特色—双高"农业产业带。
2、生态循环示范创建工程。一是围绕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整建制推进金东、兰溪、武义、磐安四个县(市、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二是集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建设10个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三是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培育一批种养配套企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沼液配送服务组织、清洁化生产企业、畜牧业全产业链企业(合作社)等示范主体100个。
3、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与提升工程。到2017年全面完成生猪存栏50头以下5头以上养殖场(户)的污染整治;对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进行修复和改造提升,确保治污设施配备和运行全到位,规模畜禽养殖场整治达标率达100%;巩固—十二五"期间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成效,切实加强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生态消纳,加强处理设施的运营监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或达标排放率达100%;进一步完善畜牧业长效机制建设,逐步的从被动转向主动,按—五个有"要求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进行长效管理:一是有一个科学布局的规划,把它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落实到地块,落实到每一个场。二是有一套准入退出的标准,解决怎么养的问题;三是有一套主体责任落实制度,进一步明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四是有一套监管责任,落实制度,解决日常谁来管,谁来及时发现、处置,切实落实网格化管理;五是有一套奖惩措施,明确导向。在确保环境不污染的同时,把畜牧业转型升级、生态循环做好。
4、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和病虫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到2020年,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达6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80万亩。深入实施农田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现农业—两区"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到2017年,肥料利用率比2014年提高1%,农业—两区"氮肥施用总量比2014年减少4%。加快推广新型高效肥料和农药,重点引进推广高效缓释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农药等新型产品,积极推广先进施肥施药机械,加快替代落后机械,到2020年配方肥、商品有机肥年使用量分别达4万吨、13万吨,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年使用量达2万吨。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装备条件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有效途径,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更大范围内提供科学施肥施药服务。
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一是建立完善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机制,完善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收集打捆机械、收储中心等补贴政策,推广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到2020年建成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点20个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二是建立完善农牧对接机制,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美丽牧场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美丽牧场120个,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处理利用率100%。
6、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程。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属地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一是依托农药经营销售单位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服务平台;二是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主体自觉回收农用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穴盘、营养钵、黄板和蓝板(塑料板)、性诱剂装置、喷滴灌废弃管网、农药包装物、肥料包装袋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建立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9个县(市、区)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
7、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程。一是到2016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农业—两区"土壤污染现状和成因调查分析。二是以农业—两区"地力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展以调节农田土壤酸碱度为核心的土壤环境改良工程。三是全市建立116个农田土壤污染常规监测点和58个农田土壤污染综合监测点,并在土壤污染敏感区域开展农田土壤污染研究监测和污染源跟踪巡查。四是以农业—两区"地力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展以调节农田土壤酸碱度为核心的土壤改良工程。五是开展兰溪市土壤污染治理试点,以生物治理为主线,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的试点工作。
8、农业节水工程。一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雨水回用、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循环使用率;二是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微灌、智能水肥一体化、畜禽养殖自动饮水等工程性节水灌溉措施,到2020年,实现设施连栋钢架大棚及温室的节水技术全覆盖;三是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深松整地、覆盖保墒等非工程性节水生产技术;四是结合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广智慧节水应用,探索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五是积极发展旱粮生产,选用抗旱品种,减少灌溉水使用。
9、—三品一标"推进工程。一是到2017年,种植业特色精品园实现绿色农产品全覆盖,规模生产主体—三品"认证比例达到80%以上,武义、磐安打造成—三品一标"主产区;农业—两区"产地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20%左右的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二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基地创建;三是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切实维护好品牌公信力,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到2020年,全市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到5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率和绿色食品续展率明显提高,全市新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以上,—三品一标"总体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四、主要指标
表1 —十三五"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 别 | 序 号 | 名 称 | 单 位 | 2015年 | 2020年 |
产业绿色发展 | 1 | 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 个 |
| 10 |
2 | 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数 | 个 | 58 | 100 | |
3 | 建成美丽生态牧场 | 个 |
| 120 | |
4 | —三品"农产品数量 | 个 | 598 | 650 | |
5 | —三品"产地面积 | 万亩 | 129.4 | 185 | |
6 | 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 | % | 30.96 | 55 | |
7 | 地理标志农产品 | 个 | 7 | 12 | |
生产清洁可控 | 8 |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 % | 78 | 85 |
9 |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达标率 | % | 95 | 100 | |
10 | 商品有机肥使用量 | 万吨 | 10 | 13 | |
11 | 配方肥使用量 | 万吨 | 2.9 | 4 | |
12 | 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使用量 | 万吨 | 1 | 2 | |
13 | 化肥使用量(折纯) | 万吨 | 10.9 | 10.5 | |
14 | 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 | % | 35 | 40 | |
15 | 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面积 | 万亩 | 8.5 | 10 | |
16 | 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57.5 | 80 | |
17 | 农药减量技术应用面积 | 万亩 | 128 | 180 | |
18 | 病虫害综合防治覆盖率 | % | 80 | 85 | |
19 | 化学农药使用量 | 吨 | 7900.1 | 7505 | |
资源利用高效 | 20 | 规模化畜禽养殖干粪利用处理率 | % | 98 | 100 |
21 | 规模化畜禽养殖尿液污水利用处理率 | % | 97 | 100 | |
22 | 沼液利用率 | % | 97 | 100 | |
23 | 农作物秸秆利用率 | % | 90.5 | 95 | |
24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20 | 25 | |
25 | 肥水一体化面积 | 万亩 | 4 | 5 | |
环境持续改善 | 26 | 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 | % |
| 80 |
27 | 农业—两区"土壤清洁和尚清洁率 | % | 82 | 90 | |
制度机制创新 | 28 | 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长效防控机制县数 | 个 |
| 9 |
29 | 建立化肥减量常态运行机制县数 | 个 |
| 9 | |
30 | 建立农药减量常态运行机制县数 | 个 |
| 9 | |
31 | 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里与保险联动机制县数 | 个 | 5 | 6 | |
32 | 建立农作物秸秆利用机制县数 | 个 | 1 | 9 | |
33 | 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县数 | 个 | 1 | 9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一是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沟通协作,协同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二是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三是各地要整合资源,加强政策资源统筹,发挥各部门在规划引导、政策调控、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全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四是细化年度工作目标,落实年度工作任务;五是健全责任体系,完善考核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完善政策配套
围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一控两减四基本"的制度和机制创新,建立完善配套政策;按照规划要求,调整优化扶持政策,精心设计实施载体,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
(三)注重主体培育
围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和生态牧场建设,大力培育设施化投入、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激励培育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扶持培育农业废弃物收集、转运、配送、利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四)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强支农资金整合,以示范创建项目为载体,重点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三品一标"推进和农业节水等工程,打造一批见行见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样板。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服务主体承接等形式,鼓励支持农业生产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加大金融支农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
(五)注重科技支撑
一是积极引进一批主体迫切、节本增效、易学易推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二是加强科研,强化科技攻关,解决一批影响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的技术难题;三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研用互通、支撑引领的研发推广体系。
(六)积极宣传推广
一是挖掘总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典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宣传交流,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的示范效应;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知识、政策、做法和典型,进一步扩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宣传声势和舆论影响,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和推进合力;三是积极引导各级部门和广大农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观,努力提高建设和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自觉性。
附表
金华市生态循环农业—十三五"规划重点行动项目表
行动类型 | 项目名称 | 序号 | 项目及建设内容要求 |
(一)产业结构优化工程 | 优化畜牧业布局 |
| 严格落实—禁养区全面退养,限养区只减不增,宜养区生态养殖"制度,严格执行养殖量和排泄量—双控"标准。生猪养殖主要布局在婺城区、金东区、市开发区、兰溪市、武义县等区域;奶牛养殖主要布局在婺城区、金东区等区域,家禽养殖主要布局在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武义县、磐安县等区域。 |
推进农牧深度融合 |
| 按照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重点加快在农业—两区"和旱粮基地内布局发展养殖业,创新农作制度,努力实现农牧业就地结合循环发展; 采取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部分购买服务、养殖户承担部分治理费用、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运作的模式,对养殖粪污的收集、治理、资源化利用进行市场化运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市场化机制牵头县域有机肥加工、养殖治污和粪污资源化利用。 | |
打造特色产业带 |
| 结合各地农业特色,集中打造粮油种植、特色精品水果、保障型蔬菜、优质茶、中药材、食用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等特色—双高"农业产业带。 | |
(二)生态循环示范创建工程
|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区) | 1 | 金东、兰溪、武义、磐安四个整建制推进县(市、区),要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总体目标,按照—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的工作思路,加强政策创新,强化工程支撑,完善运行机制,全面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 2 | 按照体现特色、见行见效、集聚发展要求,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集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将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种养配套、废物利用模式和集约节约、养分替代、肥效提升、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推广应用于示范区,建成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全市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以上。 | |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和生态牧场 | 3 | 以县域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中起支柱作用的种养配套企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沼液配送服务组织和清洁化生产主体、畜牧业全产业链合作社(企业)等服务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企业(合作社、生产主体等)为主体,以标准化设施、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创建内容,推进主体小循环体系构筑,全市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100个以上。 | |
(三)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与提升工程 | 养殖场污染整治工程 | 4 | 到2017年,全面完成生猪存栏50头以下5头以上养殖场(户)的污染整治。 |
养殖污染治理改造提升工程 | 5 | 对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进行修复和改造提升,确保治污设施配备和运行全到位。 | |
养殖场治污运行监管 | 6 | 全市建立健全养殖场治污运营监管体系,实现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运行监管全覆盖。 | |
(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 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及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 | 7 | 到2020年,全市总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550万亩次,技术覆盖率达到80%(其中农业—两区"内技术覆盖率达到100%);推广商品有机肥60万吨、应用面积300万亩次;推广绿肥种植150万亩;建立化肥减量示范区和水肥一体技术应用示范区各50个;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1万吨(实物量),氮肥施用量减少6%。 |
农药减量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 8 | 到2020年,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实施农药减量技术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重大病虫发生信息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水稻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 |
(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 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 9 | 开展农业节能与清洁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开展沼液对比试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85%以上。 |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 10 | 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开展秸秆收储运体系和全量化利用示范点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 | |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 11 | 按—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保险配套"的方式,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里进行补贴,推进建立病死畜禽跨区域联动处里机制 | |
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 12 | 深化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加快实现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到2020年,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基本实现我市规模养殖场沼液有效利用,杜绝沼液乱排造成环境污染;全市范围内建成30个沼液施用示范基地(点),示范面积达1万亩。 | |
(六)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程 | 农药弃物包装废回收处置 | 13 | 根据《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和处置机制。到2020年,全市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到80%,处置率达到90%。 |
废弃农膜回收处置 | 14 | 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和农民自觉回收废弃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 | |
(七)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程 | 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 | 15 | 严格保护土壤环境、深化污染源头治理、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从以治理为主向—预防、控制、治理"相结合转变,构建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农业—两区"内土壤清洁率和尚清洁率达到90%。 |
(八)农业节水工程 | 农业节水推广项目 | 16 | 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中推广雨水回用、节水灌溉和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措施。在畜牧业上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两分"技术和节水养殖技术,改变传统的猪栏冲洗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水总量;大力推广自动喂水喂料、湿帘降温等节水节能设施技术,将畜禽节水养殖等内容纳入星级养殖场评定范围。 |
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 | 17 | 在农业园区开展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试点,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坡耕地雨水集蓄旱粮喷灌、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林园地经济型喷灌和水稻区管道灌溉等试点建设。 | |
(九)—三品一标"推进工程 | —三品一标"推进与提升 | 18 | 实施—5510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引导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壮大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以品牌化示范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引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市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到55%以上,新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以上,—三品一标"总体质量保持较高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