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 文件名称:

    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思路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

    2024-02-02

  • 公开方式:

  • 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思路

    日期:2007-02-07 10:55:00 来源:金华市农业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2006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以及省农业厅的指导下,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培育现代农业主体、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为主线,调整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支农政策、落实扶农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年,针对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现状以及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难得机遇,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农业工作水平新提高、农业产业新发展、农民收入新增长的目标。
      一、2006年全市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遭受了自然灾害和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年初的倒春寒灾害天气以及国内外发生的禽流感,5月上旬到6月初的一个月连续阴雨,6月10日前后的两次暴风雨,8月-9月的水稻褐飞虱特大爆发,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农业部门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2006年全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总的运行情况可以归纳为:粮油生产全面丰收,经济特产效益提高,畜牧产业低进高出,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绿色农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以下均为预计数)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6068元,增幅达10%以上。
      (一)粮油生产全面丰收。全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5万亩,比上年减少1.5万亩;总产量84万吨,比上年减少0.9万吨。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等指标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春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种植面积10.13万亩,比去年增加1.32万亩,其中大小麦面积6.03万亩,蚕(豌)豆面积4.1万亩;单产166.2公斤,比去年增加15.9公斤;总产1.68万吨,增加0.36万吨。马铃薯:"二减一增"(面积减、总产减、单产增)。种植面积7.85万亩,比去年减少0.91万亩;单产1067.2公斤,比去年增加104公斤;总产8.38万吨,减0.06万吨。油菜: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种植面积30.3万亩,比去年增加2.9万亩;单产106公斤,增加1.3公斤;总产3.21万吨,增加0.34万吨。水稻生产全面丰收。早稻:种植面积29.42万亩,比去年减少2.45万亩;单产387公斤,比去年增加13公斤;总产量11.4万吨,比去年减0.5万吨。晚稻:种植面积133万亩,比去年减少3万亩;单产438公斤,增加10公斤;总产量58.2万吨,与上年持平。单季晚稻由于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和良种补贴等措施,一大批新品种如超级稻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II优7954等得到大面积推广,为晚稻丰收打下了基础。
      (二)经济作物效益提高。2006,我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势品种的种植比例提高,主导品种经济效益好。棉花:今年我市农民种棉积极性较高,生产资料准备早、育苗早、面积扩大。全市棉花播种面积6.3万亩,比去年增长16.5%;总产6300吨,增长16%。品种以抗虫杂交棉F1为主。目前国内棉花现货价格12700元/吨左右,且价格还在上升。蚕桑:去年一些蚕桑生产区秋萤大幅度减产、降质,使本已供应紧张的茧丝市场更趋紧张,今年茧丝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生丝价格高达28万元/吨。全市蚕桑种植面积6万亩,比去年增加8400亩;蚕饲养量7.5万张,比去年增加2600张;产茧量3137吨,同比增加285吨;蚕茧产值8500万元,增长40%。蚕农增收近2400万元,创近十年来新高。瓜菜:面积扩大,效益提高,特别是设施栽培蔬菜、高山蔬菜、基地蔬菜以及西瓜生产发展快。全市瓜菜播种面积85万亩,比去年增长4%;总产量120万吨,增长5.3%。从全年看,前三季度蔬菜价格高于去年同期,进入十月份后,四季豆、黄瓜、茄子、花菜、小葱等价格回落。水果:种植面积72万亩,基本保持稳定;总产量53.5万吨,比去年增长38%。由于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大面积推广,果品质量提高,葡萄、油桃、枇杷、大白桃、草莓、李、杨梅  等水
      果销售价格比往年上升30%左右,优质优价充分体现,大部分果农增收。茶叶:现有茶园栽培面积34.6万亩,比去年增长2.7%;产量1.7万吨,增长3%。其中投产茶园29.9万亩,增长4.4%。3月中旬的倒春寒,使早生种茶芽全部受冻,损失较重。但由于茶叶品质档次提高,价格提升,茶叶产值稳步增长。全市茶叶产值达5.8亿元,比去年增长9%,其中名优茶产值4.9亿元,增长1.5%。食用菌:种植面积稳定,销售势头好。去年以来,由于全国香菇种植规模大幅度减少,且产量较低,使市场销售价格攀升,菇农种菇效益较好。中药材:全市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主要药材品种价格较为稳定,行情好,交易活跃,种植效益提高。花卉亩木: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花卉quot;老三样"樟树、桂花、茶花销量较大幅度增长,价格稳中有升。
      (三)畜牧产业低进高出。受生猪市场周期性波动以及国内外禽流感疫情的双重影响,上半年畜牧业生产下滑,主要畜禽存栏下降,养殖户出现亏损。后期,随着各项扶持政策及防控措施的落实,加上消费市场拉动,畜牧业开始恢复性增长,呈现低进高出的态势。全市肉类产品总产量18.8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禽蛋产量5.4万吨,增长6%。奶牛:存栏3.2万头,比去年减少9%;鲜奶产量10.8万吨,增长0.4%。奶牛散养户明显减少,规模养殖比重上升。通过引进高产良种奶牛,牛群结构不断调整,鲜奶产量和品质提高。生猪:全市年末生猪存栏133万头,比去年减少6.3%;出栏200万头,减1.5%。自年初开始下滑,特别是自五月份以来,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户出现全面亏损。尤其是较大的规模场,每头肥猪亏损120-150元左右。第三季度开始, 生猪生产迅速恢复,目前生猪价格已达10元/公斤。从全年看,养殖户效益比去年有所增长。家禽:全市年末家禽存栏1120万羽,比去年下降10.6%;出栏2295万羽,下降6%。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疫情影响,禽产品滞销,价格低迷,加之饲养成本增加,养禽户普遍亏损,养殖数量大幅度减少。第三季度开始随着天气转暖,国内外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省、市出台相关的家禽业扶持政策,家禽业逐步  恢复
      。进入9月份以后禽类产品价格增幅更大,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非常高。草食动物:全市年末羊存栏12万只,与去年基本持平;兔存栏13万只,增长12.6%。当前国际市场兔产品价格高涨,我市兔业生产势头较好。
      (四)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7家,其中省级20家(今年新增7家),国家级4家。其中的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已有22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69家,社员3.6万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出口创汇3.0亿美元,带动农户55万户,分别比去年增长14.7%、20%和10%。
      (五)绿色农业蓬勃发展。全市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累计达50多万亩,其中今年新建基地75个。水果标准化栽培面积20.8万亩,放心菜种植面积16.3万亩,有机茶颁证生产面积4.5万亩。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有机标准化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茶叶总面积和产量的97.6%和98.2%。全年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44只,绿色食品22只,分别超市委、市政府任务数的29只、17只。目前全市农产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3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9个,省名牌19个。
      二、2006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三个高于"、"三个加大"、"三个加快"、"三个强化"、"三个改革"、"三个终结"的决策,农业和农村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局确定了全市农业工作十四项重点和十件实事,局系统各单位都制定"五个十"工作目标。目前各项工作任务已圆满完成。
      (一)制定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针对当前我市农业发展现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果茶产业基地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扶持奶牛乳品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品牌建设等8项政策,对直接到农民、农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基地的资金补助管理办法进行了细化和完善,设立标准条件,明确重点补助环节。新制定的政策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坚持粮食直补力度不减;二是重点扶持现代农业主体;三是突出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四是鼓励创建农业品牌。今年市本级财政支农额度达到2千多万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二)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一年来,我们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思路,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认真落实粮食品种布局和生产技术措施,向全市农民推出了2006年农作物主推品种和粮油生产十项省工节本高效技术。全市推广超级稻64万亩,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面积25万亩,发展无公害稻米25万亩,实施单季稻双百工程75万亩,建立粮食高产优质千亩示范方18个,百亩示范方190个。我市推广超级稻的做法得到了茅临生副省长的充分肯定,他批示要在全省推广这一做法。同时,市、县、乡三级认真落实好粮食直补政策,切实把扶持资金补到农民。据统计,今年全市用于粮食生产的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比去年增长50%。这些措施,对发展我市粮食生产起到了好的推动作用。今年水稻褐飞虱大量迁入我市,并逐步蔓延。为了有效控制虫害,全市农业部门早发动、早部署,做到防治岗位责任到人、技术方案科学合理、防治措施到位。由于各级重视,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加上后期气候条件较好,粮食生产取得了丰收。
      (三)积极推进农作制度改革。首先,通过重点实施一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品种结构改革。围绕主导产业,全市共组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组合)276个,其中甜玉米30个、棉花9个、大豆10个、油菜10个、西瓜21个、水稻146个、蔬菜50个,落实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预备试验23组。推介七类作物29个品种作为主导品种(组合)。落实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2万亩。承担1个国家级天禾1号水稻新品种生产示范方建设。海南南繁基地建成并通过验收。对一批地方品种资源采取了保护措施。
      其次,改革传统农作模式,推行新型耕作制度。我们在全市组织了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总结推广工作。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汇总了200多个种养模式。经过进一步筛选,评选了100个适宜我市推广的高效生态农作模式。这些模式有种植业的,有养殖业的,也有种养结合的立体模式;有一经一粮型,有二经一粮型,也有粮经间作轮作型。一年来,我们印发3万册《金华高效生态农作模式百例》,免费送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手中。
      (四)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情。一年来,我们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在全市有序开展了春秋两季口蹄疫、禽流感集中免疫工作,规模场免疫率达到100%。全市共免疫家禽2914.2万羽,免疫家畜330万头。在集中免疫行动中,全市农业部门做到了"四到位":一是部署到位。制定了《金华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签订了动物防疫责任书。二是普查到位。根据各地家禽饲养量,对全市畜禽存栏、免疫状况、免疫薄弱环节进行了地毯式普查,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三是免疫到位。按照"规模场程序免疫、农村散户集中免疫和月月补免相结合"的方法,层层进行免疫。四是监测到位。为确保全市家禽禽流感免疫效果,全市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加大免疫抗体检测力度,共抽取11025份家禽血样,进行抗体检测,其中市区3032份。对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养殖场(户)及时作了反馈,督促其尽快予以补免。由于防控措施到位,今年以来我市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同时,从6月份开始开展了奶牛"两病"普查和扑杀工作,到11月底全面完成,共扑杀奶牛2061头。
      (五)加快现代农业主体培育。2006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呈蓬勃发展态势,全市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95家,比上年增加177家。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重点是农产品收购、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基地建设等环节,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鼓励。市本级以及各县(市)都出台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补助政策。一年来,各地坚持扶持本地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形成了注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良好氛围,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义乌市新增25家义乌市级龙头企业,该市20多家企业在云南、新疆等10个省市建立40万亩种植业基地和存栏49万头生猪基地。浦江县成功引进年加工30万头生猪的浙江帕尔玛有限公司。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重点在引导规范化建设,扶持补助环节体现在开展社员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根据《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我们研究并提出了加快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并逐步在全市推行。目前全市规范化合作社已达270家,占总数的73%。
      (六)抓好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营销工作。在品牌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三项的工作:一是在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粮油以及畜禽等产业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新建了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二是在落实基地农产品档案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基地农产品检测的监控力度。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监控点60个。共抽检样品672个,检测合格率为95%。三是积极申报农业品牌,一大批农业品牌通过认证。
      农产品营销服务方面主要开展了七项活动:一是成功举办了2006年金华精品水果展示会。二是组织15家茶业企业40多只产品参加"2006北京马连道.浙江绿茶博览会",我市"武阳春雨"、"磐安云降"、"东白龙井"、"玉阳春"、"仙华毛尖"、"绿雪顶针"、"金蕊茶"、"大寒山高山茶"8只名茶获金奖。三是组织10多家茶业企业参加"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有4只产品获金奖。四是组织6家农业龙头企业参加浙洽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额3.2亿元。五是成功举办了2006金华名特优新农产品(沪、杭)推介会,现场签约合作项目10项,协议金额8000万元。六是组织129家企业参加省农博会,现场签约5000多万元,展销产品销售额596万元,61只农产品获农博会金奖,洪太姜汤、金字火腿被农博会评为市民最欢迎的10大品牌农产品。七是组织一批企业参加了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七)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一是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今年省里下达给我市的任务是全面完成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牛存栏100头以上的58家规模养殖场治理,建成一家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目前治理任务已圆满完成,58个养殖场治理工程总投资2039万元,建成沉淀池、集肥池4724立方米,厌氧发酵池1.63万立方米,防雨、防渗、防漏储粪棚1.56万立方米。二是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根据金华实际,我们成功探索了五种治理模式。我市的做法得到了陈加元副省长的肯定,他批示金华的治理经验要在全省推广。目前我市治理进度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已累计完成135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今年新建95个村),建成沼气池总池容5.12万立米,年处理生活污水443万吨,受益农户2.8万户。
      (八)大力实施农民信箱工程。今年以来,我们对农民信箱工程抓得紧,加强与浙江移动金华分公司的联合,广泛发动农技人员、农民种养销大户、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宣传推广农民信箱,千方百计发展信箱用户。为提高使用效果,扩大农业信息源,我们组织专人到各县(市、区)开展培训,并建立了督查和通报制度。目前全市农民信箱用户已突破达到20.3万户,超省下达任务数的244%,进度居全省前列。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全年完成绿证学员和农村劳动力培训2.77万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6万户。
      (九)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主要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全市共采集土样2808个,完成了化验分析。对5881户农户进行施肥调查。经过深入研究分析,逐步建立我市各区域耕地养分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在全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印发了10万份《金华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挂图》,主要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8.3万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介绍》小册子1万多份,培训农民5.2万人。建成12个千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总面积8.99万亩。目前全市有3550个村54.6万户农户开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二是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为引导农民和其它农业生产主体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在全市建立了9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
      (十)加强农业执法和农村经营管理。农业执法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农资市场监管。组织开展了"绿剑"集中执法行动,对辖区内农资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同时组织开展了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毒鼠强、假冒转基因种子和兽用生物制品等专项整治行动。二是推进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市农资企业中开展诚信建设活动,与农资企业签订了包括建立完善"两帐两票"、"一书一卡"等内容的责任书,印发了"信誉卡"和农资企业对农资消费者的"承诺书"。目前,全市已有2075家农资企业进入农资信用管理系统。三是规范裁量行为。制定了《金华市肥料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金华市农药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等七项制度。
      农村经营管理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配合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市开展村级集体资产债务债权的调查摸底;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组建了金华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协会,开展了农村新会计制度业务培训。二是深化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全市实行委托代理的乡镇143个,村4390个,分别占总数的98%和89%。三是联合市物价局、市纠风办开展农民负担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2005年1月1日以来有线电视、农村用水等公用事业收费,农机监理和农村殡葬收费,农民建房、农民外出或进城务工收费,以及国家公布免收或降低收费标准的政策落实情况。全年检查60多次,查处案件10件,退还农民的违法违纪案件金额265万元。
      三、2007年主要工作
      2007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局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立足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特色鲜明、产品优质高效的高效生态农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和谐、生活富足的现代农业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
      主要目标是:全市农业总产值在今年的基础上增长6%,达到114亿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达到6500元以上。重点抓好七方面的工作重点和10件实事。
      (一)围绕生产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按照《金华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我市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是发展生猪、奶牛、家禽、果蔬、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同时要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积极培育种子种苗产业、休闲现光农业。
      1、稳定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优化品质、提高单产的思路,继续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和农作物病虫草鼠综防技术措施,减少农田抛荒,优化品种结构。及早制定全年早稻、晚稻和旱粮生产工作计划,办好优质高产示范方。确保全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04万亩,产量达到73万吨。
      2、发展畜牧业。以生猪、奶牛、家禽为重点,按照区域布局规划,抓好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提高我市畜牧业规模化程度和养殖水平。2007年新建成省级畜牧生态养殖小区5个。稳定奶牛数量,优化品质结构,提高鲜奶产量。认真实施奶牛良种繁育场建设项目,启动建设1000头规模的高产优质良种母牛核心群。继续落实奶牛和家禽养殖扶持政策。抓好奶牛互保工作,开展生猪养殖保险试点,通过风险机制减轻养殖户风险。科学指导生猪生产,提高生猪养殖效益。扶持山羊、兔等草食动物,大力发展牧草,扩大草食动物比例。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发展蜜蜂产业。
      3、提升特色产业层次。以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果蔗、粮食、油菜等产业为主,继续搞好农业技术标准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技术培训和推广,扩大档次高、标准化程度高的农产品基地面积。2007年要在全市新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8万亩,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农作物面积累计达到60万亩以上。水果生产以葡萄、杨梅、柑桔、枇杷、梨、桃等品种为重点,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茶叶继续发展无性系良种茶,扩大有机茶面积。蔬菜要逐步扩大放心菜、无公害蔬菜、高山蔬菜生产面积,搞好设施栽培蔬菜基地建设。
      4、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对我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和资源整合,积极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争取新增绿色食品8只,有机食品6只。在全市开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调查和评比活动,对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品质高、效益好的生产典型,在全市推广。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内力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首要环节,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2007年我们将把农业科技进一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粮食、油菜、棉花、蔬菜、水果、果蔗、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茶叶、奶牛、生猪、家禽等产业,集中科研力量,开展种植、养殖品种、技术以及加工、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2007年启动建设葡萄、有机茶、中药材、食用菌、蜂、火腿加工、设施农业等7个研发中心,全市计划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50项。
      2、深入实施种业工程。充分发挥金华市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各类种子种苗基地的作用,加快农作物及畜禽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转化应用。2007年计划选育或引进50个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以及优质种畜禽,在面上推广。做强生猪、杂交稻种子等种业,扩大优势种子种苗出口。
      3、建立农业技术首席专家制度。按照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畜禽养殖、兽医、植保、植检、土肥、种子、农机、农村能源等产业和行业,每一主导产业及相关行业各设置一名首席专家,制定首席专家实施办法。通过这一制度,集中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带头人,研究和解决制约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4、推广百项农业适用新技术。在全市开展调查研究,总结100项农业标准化技术、农业物资循环利用技术、农业设施和机械生产新技术、地力培育技术、组培和转基因技术、病虫草鼠安全高效防治技术以及农业安全生产技术。百项技术总结汇总编成书,免费向农民发送。同时要在金华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作系列报道,在农民信箱、金华农业信息网站发布。
      5、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深化基层农技推广、畜牧良法直接到田、技术必须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继续深入实行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责任制。以"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场、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渠道和手段,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推广主导品种和技术。
      (三)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大户等农业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培育壮大农业主体是推动我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1、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全市15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对企业技改、基地建设以及农产品收购、品牌建设等环节给予资金补助。继续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与产品宣传推广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鼓励和扶持企业创建农产品品牌。继续落实"绿色通道"制度和运输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目标是: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85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带动农户60万户。
      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07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重点是稳定数量、规范管理、提升档次、拓展功能。按照《金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的要求,对现有的400家合作社进行整合,并开展星级合作社评比工作。通过规范化建设,使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中介服务型等各类合作社,真正形成以市场机制为联结,广泛组织分散经营的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带动能力。争取到2007年底,全市各类规范化专业合作社达到300家。
      3、发展农民专业大户。在2006年全市种养大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对农民种养大户、购销大户的扶持政策,为大户生产经营创造便利条件。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同时,引导土地依法、合理流转,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到年底,全市种植业大户经营面积达到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5%。
      4、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继续在全市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骨干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以及送科技下乡活动,2007年全市计划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2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继续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通过对注册用户收集、发布、采用农业信息的培训,提高农民信箱的有效性。到年底,全市注册用户突破25万人。
      5、扩大农产品营销服务。首先,要全力办好金华.华东农交会,使之成为华东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展会。其次,积极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大户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类农业展会,重点做好省农博会、国家农博会的参展工作,推出一批我市农业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农业合作项目。同时要继续抓好金华市名特优新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扩大规模。
      (四)注重生产源头与过程管理并举,深入推进农产品安全工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直接影响农产品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标志着依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时代全面开始。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2007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以标准来规范生产。要加快制定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品种质量、产地环境、包装质量与标志、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国际性和全面性,并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示范区、模式图应用为重点,强化标准执行。在园区、基地等场所,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制度,健全质量追溯制度。
      2、以执法约束生产。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全面禁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要加大对假冒伪劣、违禁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农药、兽药的打击力度,从源头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3、以监测掌控生产。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等检测网点,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4、以认证促进生产。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鼓励推荐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信用体系和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培育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产业。
      (五)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
      1、加快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按照我市"农村环境五整治提高工程"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局将依据循环经济和畜牧业清洁生产的要求,遵循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农牧结合"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配套"等治理模式,实现畜禽养殖粪便污水是完成100个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
      2、有效控制和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以科学施肥用药为指导,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积极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通过发展绿肥种植、推广秸秆利用技术和种养结合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大力推广应用新药械、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禁用国家和市明文规定高毒高残留农药,实现"一减二控三保"(减少农药用量;控制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农药残留;保护人畜安全、保护农作物及其产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目标。
      3、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结合村庄整治和生态市建设,2007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力度。目标是完成50个以上村的沼气工程建设。同时要拓展农村新能源利用渠道,深入推广秸秆气化等生物质能源利用模式。扩大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力争全年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万平方米。全市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1%以上。
      4、推广生态家园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重点推广"猪--沼--果(作物)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养殖业,配套建一只户用沼气池,种一片水果或蔬菜(鱼塘),开展综合利用,沼气作为农户的生活燃料,沼液沼渣作为水果、蔬菜、茶园、鱼塘的肥料和饲料,农业废物多层次综合利用和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六)实施农机促进工程,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装备支撑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科技和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的过程。农业机械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2007年我们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全市农业工作的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抓好农机推广。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六类机械装备:一是粮油机械装备。主要突破栽植、烘干等技术瓶颈,加快推广粮食机械化栽植技术,提升粮油生产耕作、收获机械化水平。二是设施农业装备。在提高设施装备与栽培技术规范化、配套性、综合性上下功夫,进一步发展性能好、成本低的新型塑料和玻璃温室等设施装备。三是经济作物机械装备。加快引进开发适合蔬菜、花卉、苗木、林产品等栽培加工的小型化、特色化机组和成套装备。四是畜禽养殖机械装备。大力发展适应不同养殖机械规模需要的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生长环境调控设施,以及畜禽养殖排泄物处理技术与装备。五是产后加工机械装备。包括农产品储运、保鲜、配送和水果清洗、检测、分级、包装等采用后商品化处理设备。六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机械装备。加快推广秸秆还田、精播、化肥深施、节水灌溉和节约节肥节油等技术装备。
      2、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要积极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载体,开展农机服务。在粮食主产区,推广机播、机插、机收等全程机械化服务。继续加强信息引导和联合收割机的组织调度,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信息、技术、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积极拓展作业项目,扩大规模和范围,不断提高农机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
      3、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一是进一步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健全重特大农机事故通报、事故责任倒查等制度,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强化农机源头管理。严把拖拉机检验、登记关,严把驾驶人培训、考核关,严把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资格审查关。全面启用农机监理系统,推进持证上岗制度。严肃查处买卖或变相买卖证照的违法行为。三是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建立一批农机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平安村和平安户。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机专项整治。加强与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公安驻农业联给室"的作用,严厉整治拖拉机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清理外省籍拖拉机及驾驶人,有效减少农机重特大事故隐患发生。
      (七)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的安全管理,建设平安农业
      1、抓好动植物防疫工作。改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巩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成果。健全市、县、乡三级动物疫情网络。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搞好防疫物资准备。高度重视动物免疫工作,加强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督,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我市畜牧业安全。按照有害生物应急处置预案,抓好对有害生物的监测治理。
        2、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搞好农业执法规范化创建工作,推进农业执法体制改革,落实农业执法责任制。围绕保护农业安全、农民合法权益、食用农产品安全,开展各类专项执法行动,整顿农资市场。认真组织实施"绿剑"系列执法行动,形成集中执法、联动执法的强大声势。
        3、加强农村经营管理。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制度,开展明察暗访和涉农经营服务性收费专项清理,狠抓集中查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推进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建设,采用县、乡(镇)、村三级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手段,及时纠正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备、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抓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